住房城乡建设事业“十四五”规划,对“十四五”期间助推我省城乡人居环境新供给、激活发展新动能、提供民生新保障、营造人居新品质、构建城乡治理新格局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有重大的战略意义。一方面,要“着眼长远、把握大势,开门问策、集思广益,研究新情况、作出新规划”,另一方面,梳理历次五年规划,把握发展趋势,厘清城乡建设发展规律,对编好“十四五”规划也具有基础性作用。
一是从“一五”至“五五”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五年计划(1953-1980年),这一阶段,我国制定实施了5个五年计划,由此奠定了我国工业化、现代化的基础,基本形成了独立的、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,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。二是从“ 六五”至“九五”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五年计划(1981-2000年),这一阶段,我国制定实施了4个五年计划,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,基本解决了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,实现了总体小康的战略目标。三是从“十五”至“十三五”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五年规划(2001-2020年),这一阶段,我国制定实施了4个五年规划,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,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。伴随宏观经济社会发展,四川城乡建设发展经历了与全国大体一致的发展历程,可划分为三个阶段。一是改革开放前缓慢发展阶段(1949-1957年)。1949年我省城镇化率只有4.3%,比全国低6.3个百分点。1949-1957年,随着工业化起步,我省城镇化进程经历了良性发展阶段,城镇化率增长速度略快于全国平均水平,在大批南下干部及其家属的随军入川、“一五”时期一些重要企事业单位的建立和迁入等政策影响下,城镇人口的增长以外省人口迁入为主。二是停滞发展阶段(1958-1978年)。一方面四川农村人口增长快于城镇人口增长;另一方面“三线”建设从备战角度出发,采取进山钻洞的分散布局方针,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;加上“大跃进”、“文化大革命”等因素,导致我省这一时期城镇化率呈现出局部波折、整体下滑的发展态势,与全国差距拉大。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阶段。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,我省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,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明显成效,城乡发展质量稳步提升,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。特别“十一五”以来,城镇人口从2888万人增加到4505万人,城镇化率从33.0%提升到53.79%,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,突出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,我省城乡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。“十五”期间,全省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,全省城镇人口达2888万人、建城区面积达2956平方公里,分别比“九五”末增加590万人、833平方公里;全省城镇化率达33%,年均提高1.26个百分点;城镇体系结构趋于合理,新增攀枝花、自贡、绵阳、南充4个大城市,形成了1个特大城市、4个大城市、27个中小城市、1882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结构;重点建设目标顺利实现,实施重点建设项目432项、完成投资1721亿元、较“九五”期间增长31.4%;城市建设快速发展,全省城市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5亿元,是“九五”的4.65倍;村镇建设快步推进,累计完成建设总投资1178.74亿元,较“九五”期间增长58.86%;住宅建设投资快速增长,累计完成投资2425亿元、年均增长25.9%,住房公积金累计归集总额200亿元;房地产业持续发展,全省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74亿元,是“九五”时期的3.5倍,年均增长28.9%;建筑业支柱作用明显,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累计实现5985亿元、比“九五”增长1倍;风景名胜事业再上新台阶,全省共计拥有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(镇、村)68个,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89处,新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(名村)6个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(名村)22个、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。2006年6月,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《四川省建设事业“十一五”规划纲要》,明确了城镇发展及城市规划、城市建设、村镇建设、重点建设项目、住宅和房地产业、建筑业及勘察设计业、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监管、建设科技事业、人才培养等9个方面的目标,从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、完善城乡规划体系、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、健全住房保障制度、促进房地产建筑业勘察设计咨询业发展、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和监管、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、强化安全和质量监管、着力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、推进建设科技创新、加强人才培养、加大法制建设力度等12方面明确了重点任务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全省城乡统筹发展快步推进,启动了省域“四大城镇群”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,完成了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,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,全省城镇化率达40.18%;历史文化名城(名镇、名村)规划保护显著加强,全省有30个镇(村)被评为国家级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(村);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开展,全省设市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近12平方米、用水普及率达92%、燃气普及率达86%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%、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6%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%;城乡住房保障力度加大,全省共建设(含新建、购买、改建和租赁)保障性住房41.3万套,初步构建起以廉租住房、经济适用住房、公共租赁住房、限价商品住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;包括改造城市、国有工矿、林区、农场(农垦)、煤矿棚户区危旧房和城镇住房恢复重建在内,全省有360万城镇居民的住房困难得到缓解和改善,超过当时全省城镇常住居民总人口的10%;住房公积金管理加强,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和缴存余额分别达1245亿元和730亿元,较“十五”期末分别增长345%和264%;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,全省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近7500亿元,年均增长26.5%,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平均在18%以上,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1.44平方米,比2005年增加近4平方米;建筑业实现加快发展,全省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.4万亿元、年均递增23.42%,累计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497.4亿元、年均增长15.6%,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均在7%以上;震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,建成了以38个恢复重建重点城镇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化新城镇。《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“十二五”规划纲要》于2011年5月印发实施,明确了城镇化及规划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、新农村建设、城镇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和公积金管理、房地产业、建筑业、建设科技和建筑节能等7个方面的目标,进而布置了加快完善城镇体系、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、扎实推进新村综合体建设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、加强房地产行业监督管理、实施建筑业强省战略,加强建设科技推广等七个战略任务。 “十二五”期间,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建设取得巨大成绩,全省城镇化发展格局得到优化,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,新增设市城市2个、镇211个,城镇化率达到47.7%;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,全省城市(县城)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在“十二五”期间累计完成4600亿元,是“十一五”期间的2.47倍,新增建成区面积1067平方公里,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.4万公顷,16个设区城市、22个县(市、区)建成了数字城管平台;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,农村危房改造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,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达到3771亿元,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9132亿元,比“十一五”增长156%;通过21个重点镇、三批次共300个试点镇的示范建设,带动全省小城镇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605亿元、吸纳转移农业人口123万人,277个特色小城镇被列入国家重点镇;建筑业不断做大做强,累计完成总产值35872亿元,是“十一五”期间的2.54倍;政风行风建设不断加强,住建系统人民群众的满意度逐年提高。2017年7月,《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》审议通过。规划从城镇化布局和形态、城镇建设水平和质量、现代城市治理体系、城乡居民居住水平、房地产市场、建筑业、农村人居环境等7个方面提出发展目标,梳理了建设“一轴三带、四群一区”、推动城乡规划转型升级、加强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、完善城镇住房制度、促进建筑业转型发展、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、扎实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、全面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、加强风景名胜区、世界遗产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、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建设、强化安全发展理念落实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、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等15个重点工作方向。
历次五年规划发展目标均与当期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协调。从目前态势看,我国国内消费增速逐年下降,已经由过去10%以上两位数增长下降到8%左右的个位数增长;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由高点期30%左右的增速,下降至如今6%左右的增速;净出口因全球经济衰退和贸易环境、贸易条件恶化,面临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。即便假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保持稳定,未来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也将进一步下降;即便假定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速基本稳定,“十四五”期间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会下降至5%左右,因此,建议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设定相比“十三五”而言更低的增长区间,必须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,坚持城乡人居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战略方向,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宜居需求为目标,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,牵引城乡人居环境新供给,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,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和更高质量的住建事业发展新格局,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“十四五”发展目标作出贡献。
随着国内外局势变化和我国五年规划发展目标不断实现,“十一五”到“十三五”规划的发展重点也相应变化。“十一五”规划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、完善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、优化发展环境、保障公共安全、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重点;“十二五”规划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、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、扎实推进新村综合体建设、加快健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、加快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发展为工作重点;“十三五”规划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,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着力去库存、补短板,将“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、切实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、不断提升行业治理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”作为工作重点。在此过程中,住建系统的职能也发生了一些转变,但是住建事业的核心工作没有改变,“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水平、促进住建领域产业可持续发展”仍然是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。因此,建议“十四五”规划应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,以激活发展新动能、提供民生新保障、营造人居新品质和构建治理新格局等为重点,努力促进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“十一五”的重大项目紧抓西部大开发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,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,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重大项目。“十二五”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,明确新型城镇化建设、百镇建设、百万安居工程建设、海绵城市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等重大项目。“十三五”遵循“三大发展战略”,以农村危房改造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、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重大任务为实现全省“两个跨越”做出积极贡献。由此,建议“十四五”规划要谋划一批与国家战略方向一致的重大项目,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,聚焦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和城乡人居环境提升,紧密结合实际需求,以建筑产业园区建设、省级百强中心镇培育、“新三推”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、城市更新与治理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、农房安全和风貌提升等为重点,打包一批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。